一日三地王 “长子们”太不给“老爸”面子了
转载 来源:北京房产 发表于:03/31/2010 15:07:15 浏览量:398
“两会”结束后的第一天(3月15日),在各界对高房价的一片讨伐声中,北京土地市场又涌现出新的单价“地王”和总价“地王”。当天,北京一日成交6块土地,总金额达143.5亿。值得注意的是,三个“地王”全部为“央企制造”。中国兵器装备集团、中国烟草总公司这样的非房地产主业央企也杀入地产领域。
要管楼市先管央企
冯海宁
尽管春节之前出台了 “国11条”,“两会”期间代表委员轮番炮轰房价地价,国土部再出“土地19条”,但依然挡不住“地王”,央企争夺“地王”的热情丝毫不减。这样的景象不仅让公众傻眼,就连经常为开发商代言的任志强先生也斥责新“地王”违背“两会”精神,不知道国资委如何面对舆论对央企的诟病?
对房地产市场而言,央企争夺“地王”真正可怕之处在于:一方面由于有资金优势或者有贷款优势,央企在垄断原来行业的同时,又转向房地产市场进行垄断——中小开发商生存的希望将会越来越渺茫,土地竞拍、房价制定就成了少数央企的游戏。
另一方面,央企争夺“地王”挑战楼市调控。央企一日三夺“地王”,显而易见会让楼市气氛紧张起来,开发商和购房者就会重新审视宏观调控,宏观调控的效力会被广泛质疑,这很不利于今后的楼市调控——如果连央企都管不好,能否管好楼市让人有点担心。
尽管目前在银行信贷、土地出让等方面收紧了政策,但“地王”仍然频出,我认为大概有四个原因:一是城市核心区域的房地产用地稀缺;二是拿地者不差钱;三是房价过快上涨所带来的暴利诱惑;四是土地出让方式存在问题。因此,遏制“地王”需要全方位出击,手段不能单一,心不能太软。
首先是让已经进入楼市的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退出楼市,禁止其他央企变相进入。目前,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仅有16家左右,其他央企应该退出楼市。“国11条”曾明确指出“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”。现在看来,只规范央企投资房地产还不够,理应禁止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投资房地产。如果允许央企投资房地产,我认为只有保障房这一条路可走。
其次是改变土地出让方式。所有的“地王”都是通过“价高者得”的竞投方式产生的,这种方式优点是公平透明,但却成了“地王”的推手。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,土地出让前先确定房价,地价谁出最低就给谁。我的看法是,土地出让理应采取综合评标办法,把房价、地价、房屋面积、公众评价、企业信誉等多种指标纳入其中。
有人或许认为,即便央企不拿“地王”,其他企业也会拿“地王”。但我认为,作为央企不能只盯着利润,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。在公众期待房价回归、宏观层面决心遏制房价、“两会”炮轰房价、市场观望气氛笼罩的情况下,央企争夺“地王”、哄抬地价房价,显然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。
央企的“豪迈”是任志强们的悲哀
王石川
前不久,任志强在微博上透露,华远集团要参与北京大望京一号地的拍卖。如今,铩羽而归,任志强在微博上发牢骚:华远拍地再次以失败告终。自2001年起,华远在所有的公开拍卖中都只有失败。我们无法承受这样的天价,只好承认自己的无能。于是转入二、三线城市希望不是凭胆量而是凭品牌取胜。而潘石屹则回应称:不是你的无能,是央企太有钱了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此前潘石屹已经在微博上称:我劝任志强不要去参加大望京一号地的拍卖,争不过人家(中国字头的公司),任总一意孤行……
为何牛气如任志强和潘石屹者,也一个牢骚满腹,一个提前“缴械”?央企的威力为何如此之大?
央企的威力的确大,他们有的是钱,但需要追问的是,他们哪来的钱?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的发言或许可以提供答案。在今年“两会”上,张梅颖说,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下,银行主要的贷款给了国字头企业。“钱多得流油,就去当地王,这是老百姓绝对不能接受的。看着地王是我们的国企,我都傻了。再别提长子了,广大中小企业吸纳了2.5亿的农民工,他们是共和国的什么子?”由于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抑制土地价格上涨过快,因此有网友调侃道,“共和国的长子们——央企也太不给‘老爸’面子了。”
地王频出,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拉高房价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也许有人会说,地价高了,政府收入高了,会有更多的钱投入给保障房建设,这未免天真。据悉,今年国家在保障性住房上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是632亿元,貌似不少,但是要知道,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15910亿元,是632亿的25倍。2009年房地产销售额是43995亿元,是632亿的70倍。因此有业内人士称:“仅仅拿出2009年土地出让收入的1/25,房屋销售的1/70来搞保障性住房,在地方对保障性住房本来就没有积极性的情况下,这种投入不要说抑制房价,就是解决少部分人的住房问题都很难。”
据报道,在社会舆论和上百位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的推动下,二次房改已经列入本次人大会议正式议案。其核心内容是:确立住房是准公共产品,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,供应对象是占城镇人口60%左右的中等收入家庭,根本目的是解决夹心阶层的住房问题。在笔者看来,初衷虽好,但如果不严控当前的房价,不确保资金真正投入,这些设计就难免陷入困境,成为水月雾花。